大家好,我是深圳美视美景的张晴。

在上一期的分享中,我提到了会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些近视防控的“神器”。

今天,受到梅院的邀请,我将为大家深入剖析备受瞩目的近视防控利器——哺光仪。

相信许多家长在探寻孩子近视防控方法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听说过哺光仪的大名,甚至可能在网络上看到过它的神奇效果。

但同时,大家心中也不免产生疑问:哺光仪究竟是什么?它和红光仪又有何区别呢?

其实哺光仪就是红光仪。

我们平时说的照红光,其实就是指的用哺光仪来治疗。

那么,哺光仪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网络上许多关于近视防控的文章和视频,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一个观点:每天带孩子进行至少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是预防和控制近视的极为有效的方法。

这是因为户外活动能够让孩子充分接受阳光或自然光的照射,而光照在近视防控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

但是,在当今这个节奏飞快、内卷严重的社会,每天坚持两小时的户外活动对于许多家庭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

于是,哺光仪便应运而生。

01

哺光仪的由来

追溯哺光仪的历史,我们可以回到20年前。

那时,已经有一种被用于治疗儿童弱视的仪器问世,它就是“红光治疗仪”。这种仪器所释放出的红光,是一种波长为650纳米的微弱激光。

那么,这种红光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经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对波长在630纳米至750纳米之间的红光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当这种红光照射到眼底时,它能够有效地提高视锥细胞的兴奋性,刺激其发育,并增强黄斑中心凹的功能。

基于这一发现,科学家们开始将红光应用于那些视锥细胞敏感性较低的弱视患儿的治疗中。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患儿在接受低强度红光照射治疗后,他们的矫正视力都出现了明显的提升。

随着红光照射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推广,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个规律:那些接受过红光照射的儿童,他们的眼轴变化相对稳定。而正如我们所知:眼轴的稳定控制正是近视防控的关键所在。

因此,红光在儿童近视防控领域的应用研究迅速展开,为后来的哺光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2

哺光仪的近视控制原理

哺光仪到底是怎么让眼轴变化变得稳定的呢?

关于这一点,其实目前还没有一个结论。

这主要涉及到的是“作用机制”这一复杂的科学问题。

解释这一问题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对于任何事物作用机制的认识,通常都是从提出假说到实践验证的漫长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拿使用历史较悠久的角膜塑形镜为例,尽管它的近视控制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但作用机制至今仍停留在假说阶段。

目前,相对得到共识的机制包括周边离焦理论和像差理论等。

虽然仍然是一种推论,但并不影响角膜塑形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其对近视控制的实际效果。

而关于哺光仪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推测,可能是通过改善眼底脉络膜的血液循环来发挥作用的。

一些观察性研究发现,使用哺光仪后,眼底血管的流量有所增加,脉络膜厚度也有所恢复甚至增厚。这些变化可能使得眼球壁的结构更加“紧实”,从而不易发生异常增长。

不过,目前这些观点仍属于推测范畴,尚未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因此只能被视为一种假说。

在这里,我想再次强调的是,每一项科学结论的得出都必须经过严谨、细致的研究和论证过程。

虽然目前哺光仪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其在近视防控领域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索和尝试。

03

哺光仪的研究

自哺光仪问世以来,针对其功效和安全性的研究一直在持续进行。在国内,广州中山眼科中心是最早开展相关研究的机构之一。

2019至2020年期间,该中心的研究团队采用低能量单波长红光对数百名近视儿童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系统研究。

经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和科学论证,该团队的研究成果《反复的低强度红光治疗对儿童近视控制的影响》得以发表。

最终试验结果显示,“治疗仪对于控制儿童近视具有良好的可接受性,且试验期间无功能和结构损害记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近视防控方法。

这无疑为哺光仪治疗近视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未来的近视防控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4

哺光仪的争议

在文章开头,我们提到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化和各种因素的限制,许多孩子无法进行长时间的户外活动,这使得哺光仪作为一种近视防控工具应运而生。

但是哺光仪照射的红光,真的可以代替阳光吗?

答案是不能。

哺光仪所发出的红光,其本质上是一种激光,与太阳光的属性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我们不应该将哺光仪视为阳光的替代品,也不应期待它能够完全复制阳光对眼睛的各种益处。

并且,这种激光光源,从它应用于近视防控那一刻起,对于长期照射是否会造成眼底光损伤的争议就从未停歇。

我们每次科普一些近视防控手段,总有不少家长在下面跟帖,让我们讲讲哺光仪到底好不好用。

对于哺光仪的应用,我们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安全性存在隐患的产品,是决不能用于儿童近视防控的。

2023年关于哺光仪的应用,甚至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滑铁卢事件。

湖南省某公立医院报道一例儿童使用某品牌哺光仪造成眼底视网膜损伤的案例。这又引发了学界关于哺光仪安全性的激烈讨论。

我在接诊时,也会遇到不少家长来请教我的对这类激光安全性的意见。

术业有专攻,我也专门查阅了激光类专业网站的信息,了解激光安全性要求。

实际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专业性组织负责制定激光安全标准。

比如,美国的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和CDRH(装置与放射卫生中心)、国际组织OSHA(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欧洲的EN608标准、日本的JIS C以及中国的GB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等。

这些标准虽然在具体内容上有所差异,但它们的分类原则都是相似的。它们都是根据激光的连续时间或重复脉冲激光的曝光时间、激光波长、平均功率以及脉冲激光的每脉冲总能量等参数通过复杂的计算过程来确定的。这些计算过程涉及到了专业的技术和知识壁垒。

具体分类见下表。而应用于哺光仪的激光类别,必须是对人眼绝对安全的一类激光,这是保障儿童在使用过程中安全性的首要条件。

此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里也有提到,即使是一类激光,也需要严格控制照射时间。因为任何激光的长时间照射都可能带来潜在的损伤风险。此外,使用后的严格复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可能出现的问题。

简而言之,虽然哺光仪采用的是相对安全的激光类别,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严格遵守照射时间和后续的复查要求,否则仍然可能对孩子眼底造成损害。

05

我们在哺光仪使用上的态度

说到这里,家长就有疑问,哺光仪既然有效果,也有风险,那到底能不能用于孩子的治疗呢?

能,但是要谨慎。

因为安全无小事。我们从来是把安全作为近视防控的基本原则。

哺光仪,作为一种儿童近视防控手段,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确实能够有效抑制近视的发展。

若是随意、不负责任地使用,一旦发生眼底光损伤,其后果的严重性甚至可能超过近视本身的增长。

所以,在使用哺光仪时,我们必须把安全性的要求置于首位,甚至要高于对有效性的追求。

这个是我们在哺光仪使用上的态度。

当然,偏听则信,兼听则明。

下面我们也来看看国内专家们是怎么看哺光仪的。

06

国内专家怎么看哺光仪的?

2022年,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重复低强度红光照射辅助治疗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共识(2022)》的文章,该文章汇集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和研究成果。

这篇共识文章详细阐述了哺光仪的治疗原理(目前仍处于假说阶段)、适用对象、使用方法及剂量、眼部检查项目及复查要求、设备选择及功率设定、可能的不良反应、何时应终止治疗以及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的考量等问题。

关于专家《共识》,我们在公众号科普中其实也一直提到。

有家长就会疑惑,这个《共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级别?

他们的共识是否可以作为临床参考?

虽然,在循证医学的分级体系中,专家共识的可信度确实低于系统性综述(META分析)的结论。

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级别的专家共识仍然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这篇《共识》从发表杂志的级别以及参与撰写的专家团队来看,都展现出了较高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由于《共识》内容比较专业学术,我从这里面重点摘一下适用对象及不良反应,给那些想用哺光仪或者已经用上哺光仪的孩子家长一些参考。

此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共识》中指出,哺光仪须在医生诊疗基础上,选择近视相关儿童,应用于近视快速进展(≥0.75D/年),且对其他防控方案不敏感者,6岁以下儿童谨慎使用。不宜作为未近视儿童的常规预防性手段。

这里是什么意思?

其实,基本上说的很明白了,哺光仪治疗属于医疗行为,并且哺光仪是在使用所有近视防控手段,但都不见效的情况下,才考虑的最后手段,而不是首选。

所以那些刚刚近视,或者还未近视的家长问我们,能不能给孩子做哺光仪时,我们都会说不建议。

哺光仪不仅不应作为首选的近视防控方案,更不建议用于作预防近视发生的常规手段。

此图来源于网络,侵删

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共识》指出,使用1年的研究周期未有眼部组织损伤,但长期照射是否会造成损伤尚不可知。

应在随访中增加黄斑部OCT检查以及mERG等敏感指标的检查。应密切关注使用后的后像反应。需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照射频率及剂量。必要时停止。目前已发生的不良反应报道较少,长期不良反应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这里是什么意思?

这一块主要说的就是哺光仪的安全性。

目前关于哺光仪不良反应的报道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长期使用就一定安全。因此,《共识》呼吁对于长期使用哺光仪的孩子要进行持续的跟踪随访,并定期进行眼底相关的检查,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这一近视防控手段。

并且,使用过程中也有正常后像反应,而一但后像反应时间延长,就需要医生及时跟进。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2023年湖南哺光仪光损伤案例,孩子在视力下降之前就出现了后像时间延长的情况,但由于没有及时跟进,最终导致了眼底损伤。

这个案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使用哺光仪时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总体而言,哺光仪技术仍然处于早期应用阶段。虽然它的近视防控的有效性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数据的支持,但我们仍然需要关注长期效果和安全性问题。

随着越来越多的哺光仪品牌上市,临床应用的普及度也在逐渐提高。但是,在应用这一手段时,我们必须按照规范的医疗流程来操作,以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

07

关于哺光仪的重申

最后,我还想再次强调。

哺光仪,名字虽然是为了户外不足的儿童“哺光”,但还不能简单的认为可以躺平,不用户外,哺光仪替代不了户外活动。

并且它的使用是严格的医疗行为。

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它的使用一定要按照医疗器械的管理办法来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结

非常感谢张晴主任为我们带来的关于哺光仪相关知识的深入分享。今天的文章无疑为许多家长解答了关于哺光仪的疑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面对任何新生的医疗手段,我们都应该持有辩证的态度。

一方面,我们不应将其完全拒之门外。科技的进步为人类带来了更多创新且高效的医疗手段,这些新技术有可能为我们的健康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善。

另一方面,对于新生事物,我们更需要严格地监控它的安全性。无论其潜在的利益有多大,安全性始终是我们首要考虑的因素。毕竟,没有什么比孩子们的安全更重要。

最后,再次和家长们强调一下,如果您的孩子确实已经尝试了其他近视防控手段但效果不佳,并且符合使用哺光仪的条件,那么请务必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并且需要有资质的医生来进行操作,做好后续监控复查。

另外,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由于之前的哺光仪市场鱼龙混杂,所以在购买使用哺光仪时,家长们还是必须要进行认真分辨,包括设备仪器的功率设计等等。不过好消息是,目前哺光仪已纳入第三类医疗器械,受到国家的强监管,这意味着今后该类产品的使用将更规范严格。

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

如果家长们对其他近视防控的“神器”感兴趣,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我们将会收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在下一期邀请张晴主任为大家带来更多关于近视防控的好物分享和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