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紀,《鹿王本生圖》出現於西域龜茲國的克孜爾石窟(今新疆拜城),畫師繪在洞窟券頂的菱形格內,畫面均採單一情節,或描繪鹿王長跪在乘馬執劍的國王面前,傾訴自身被忘恩負義溺水人出賣的過程,或是描繪溺水人跪拜在鹿王面前叩謝其捨身相救的恩情,藝術渲染不強。圖像於百年後東傳甘肅,創意十足的敦煌畫師創作出史上最精彩的敘事型九色鹿本生壁畫。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是一座開鑿於北魏的中心塔柱窟,洞窟內繪製的多種佛典故事格外引人注目,與新疆龜茲壁畫最大的不同,是故事鋪陳的場景轉換和細節描繪更富戲劇張力。或是沿襲了東漢畫像石的橫卷形式,將佛典故事轉為動人的連環畫,劇情緊湊且有裝飾趣味。先看西壁中段的九色鹿彩繪,原來在Bharhut佛塔上顯得有些擁擠的樸素畫面,現在順利地舒展成時間軸和空間動線,順序是按兩端開始,於中間結束(圖2)。左邊畫英勇的九色鹿救起溺水人,溺水人上岸後跪在九色鹿面前承諾保守祕密;右邊畫出皇后向國王要求欲以九色鹿皮做衣裳的貪婪和嬌態,宮門外背信忘義的溺水人來向國王告密求賞,他帶領王臣馬車前往圍獵九色鹿;畫面中央描繪被車隊驚醒的九色鹿,牠毫不畏懼地向國王痛訴事件原委,此時站在國王身後的告密人滿身生瘡,因失信和貪婪而獲取惡報。畫師所描繪人性醜態的神韻、鹿王的活潑多彩和馬車行進中的英姿,都讓人拍案叫絕!

(待續)

本文原刊於法鼓山《人生》雜誌第469期,佛門網獲授權轉載,特此鳴謝。標題為編輯所加。